欢迎访问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

学术信息

网站首页 > 正文

李树英:大学教学改进与创新之行动研究

作者:李树英 时间:2019年11月01日 11:02 点击数:

10月12日下午,“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专题论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与新时代人才培养”在兰州大学召开。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澳门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树英教授出席并作报告。报告摘编如下:

一、教学方法由教师灌输式讲授向学生自主学习改变

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就好比“嚼饭喂人”的方式,教师看似“喂”了很多,实际上学生能吸收内化的知识却很少。而采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进食”,教师表面上教少了,但学生却学到了更多。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实验(Letrud,2012)显示:同一种教学材料,采用小组讨论、实践练习、运用知识等主动学习的方法教学,24小时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平均保持率可达到50%-90%;而采用被动学习的方法,平均保持率只有5%-30%。大学课堂教学改进与创新应该思考如何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教师角色更多时候扮演的是课堂上的知识圣贤角色,而现代教师的角色则更加多元,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指引者,更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帮助、促进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要成为翅膀的导航、机器的心脏,掌握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或远程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有时候扮演其中一种角色,有时候同时具备多种身份,“教少一点,学多一点”,背后蕴藏着教师在课前课后更多更大的辛勤付出。

二、“教少一点,学多一点”行动研究

(一)已有研究评析

在“教少一点,学多一点”(“Teach Less, Learn More”,以下简称TLLM)的理念下,老师真的教少了吗?教什么多了、教什么少了?学生学什么多了?老师为什么那么想多教?通过文献检索,对TLLM的教学观、教育学原理、学习理论基础,教学研究的多个维度,包括教学实践、教学本质、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角色等维度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研究的范围多数聚焦在中小学课堂,而很少研究大学课堂;研究的内容存在重知识教学轻学生发展的现状;研究注重着眼实践策略却缺少对系统的探究;大学课堂教学改进重技术创新轻文化生成。基于此,我们意图通过行动研究,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一边进行教学创新,一边进行对教学创新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困难和挑战,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此推动大学教学改进与创新。

(二)TLLM行动研究的开展过程

研究选取全球大学一百强的加拿大一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大陆一所私立教学型大学以及澳门特区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等三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展开行动研究。之所以选取上述三所大学,主要是因为笔者先后在这三所大学负责相关质量保证和教学改进的高层管理工作。第一阶段选取教学人员参与行动研究,主要研究参与人员的背景资料、对TLLM的理解,以及参与人员和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是对师生的学习能力现状与需求进行多维度分析,如前测、访谈,通过实施TLLM之前的课堂观察,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学实际需求,以制定行动方案。第三阶段则是实施多轮的参与式教学改进实践之行动研究,通过反思和讨论不断修正课程教学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成效。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开展大学课程教学改进及成果学术报告会,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将教学改进逐渐推广到大学的各个层面。

(三)基于TLLM的大学课堂教学改进路径

三所高校虽然各不相同,教学改进与创新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教少一点,学多一点”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课堂教学改进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行动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教学信念、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技能等,都会影响TLLM大学课堂教学改进与创新的程度。以考试为本的文化、重科研轻教学的文化、教师的权威文化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为减少大学课堂教学改进中的阻力,我们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大学课堂教学改进与创新的路径。

微观层面,即课堂教学层面,主要是确定教学目标、建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教学反思;中观层面,即学院、学校的管理层面,主要包括培养学校文化、培训教学技能、建立学习共同体和整合教育技术;宏观层面,即国家的宏观管理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主要是营造外部环境、完善运行机制、构建实践平台。通过微观的课堂教学层面、中观的学校运营层面和宏观的政府决策管理层面,实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联动的大学课堂教学改进与创新。